马鞍山妇幼保健院实施“一院两区”战略,总编制床位550张,设置孕产保健部、儿童保健部、妇女保健部、计划生育部四大业务部,拥有新生儿保健、孕前保健等国家特色专科2个,妇产科、儿童保健科、生殖医学中心等安徽省重点专科3个,新生儿科、麻醉科、出生缺陷防治中心实验室等马鞍山市重点专科3个。
医院获批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国家级母婴友好医院、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和儿科专业基地、国家级孕妇学校,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互联网+围产门诊规范化建设”项目试点单位、“孤独症防治规范化建设”项目培育单位、“康美中心建设项目培训基地”,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安徽省第十五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妇幼保健培训基地、安徽省科学普及基地等。
先后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医院、国家级母婴安全优质服务示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安徽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安徽省首批三级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省级示范医院、马鞍山市十佳道德模范集体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
年门诊量近100万人次,年出院1.7万余人次,年手术量5000余台,生殖医学中心试管婴儿成功率达55%。现有在职职工712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89%,其中博士2名、硕士73名,硕士生导师3人,高级技术职称88人。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供高质量发展动力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党建引领促发展。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抓好公立医院党建重点任务落实,积极推进“党建+服务患者”深度融合,培育特色党建品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打造孕产保健第一党支部“母婴港湾”、妇女保健第二党支部“妇女之家”、儿童保健第一党支部“筑梦青春,共‘童'成长”妇幼特色品牌,持续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二、坚持学科建设,把握高质量发展趋势
(一)构建危重孕产妇全周期安全管理体系。
医院以“生命全周期健康”为核心,多措并举,织牢母婴安全网,提升母婴安全保障能力。我院分娩量连续23年分娩量居全市第一,占市区80%以上。
1.多维协同救治网络建设。一是纵向分级防控体系。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实施孕产妇五色动态评估管理和双向转诊,借助我市驿马工程、名医上马、医联体等合作项目,推进跨区域协作,共享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危急重症救治半径延伸至长三角核心城市群。二是横向多学科协作机制。横向打通与市级综合医院院际专科会诊模式,组建我院特有专科市级专家库,涵盖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呼吸科、感染科等,建立应急响应制度。创新“一呼百应”抢救群组管理模式,形成危重孕产妇救治快速反应救治格局。
2.全周期质控成效凸显。
(1)生育全程精准干预。实施“风险早预测、干预早介入、救治早启动”三大核心策略,全面优化诊疗服务质量,有效降低围生期母儿风险。一是建立孕前精准干预机制。针对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开展优生优育遗传系统咨询与监测,对检测异常者由生殖医学中心提供个性化助孕指导;对存在体质指数异常、合并内外科或妇科疾病的备孕女性,实行多学科联合评估,经专科系统管理达标后再行备孕。二是建立孕期动态管理机制。严格执行早孕首诊分诊制度,开展五色分级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分层管理。针对孕期合并症,建立“专科会诊-产科专病门诊”的闭环管理模式,重点针对子痫前期、早产、产后出血、静脉血栓栓塞症等高危病症,通过风险预测模型和标准化防治方案,将诊疗关口前移,最大限度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三是建立产时院科两级安全管理网络。依托信息化平台,在院长驾驶舱设置实时预警模块,实现危重孕产妇动态监测;建立危重孕产妇转诊交接群和特殊病历汇报机制,严格执行“一例一汇报”制度,并对漏报行为进行问责。针对复杂疑难病例,采取科室主动申请与产安办主动介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并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与长三角地区专家开展线上会诊,制定个性化救治预案,显著提升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2024年我市孕产妇零死亡。
(2)急救体系效能突破。组建产科急救快速反应团队,定期开展产科六大急危重症专项演练,确保医护麻人员全员达标。整合新生儿科、超声科、输血科等多科室力量,不定期实战演练,打造快速响应体系。在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重大急症救治中,创新性地将干预阈值由1500ml提前至1000ml,实行“现场调度、多科联动、分级响应”机制,必要时由院领导现场指挥开展市级急救。
(3)复盘质控持续提升。建立PDCA质控体系,发挥质控专员作用,落实院-科两级质控,常态化开展质量对标。实施医务人员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年度专项培训和关键技术准入。通过定期度盘救治过程、疑难病例分析等举措,实现区域性救治中心功能全面提升。
(二) 构建全周期儿童健康管理体系。
结合儿童-青少年保健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需求,对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妇幼保健专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试行)》,构建“筛查-评估-干预-管理”儿童保健专科—青少年保健专科一体化体系,贯通儿童保健专科与青少年保健专科服务链条,形成覆盖0-18岁的健康管理闭环。
建立“三级筛查网络”,在新生儿期开展遗传代谢病、听力及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幼儿期增设视力、脊柱侧弯及心理行为初筛;青少年期强化性发育、营养及心理健康评估。依托多学科团队,采用标准化发育评估工具及智慧化系统,实现风险早识别。
建立儿童早期康复干预中心,对高危儿、发育迟缓、功能障碍等群体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康复训练、营养指导、心理疏导等多维度干预,提供早期发展促进+个性化康复。设立儿童保健专科(0-6岁)与青少年保健专科(12-18岁),开设营养门诊、学习困难门诊等特色服务,填补青春期保健空白。
(三)构建中医药妇幼健康体系。
我院中医团队从建科伊始的2人门诊扩展为现在10人专科化团队,聘请省内知名中医专家2名,康复专家1名,开设中医“名医工作室”,引进中医高学历人才1名,持续强化品牌建设内涵和影响力。
医院立足妇幼健康需求,以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中医适宜技术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发展”。形成“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开展普儿科中西医联合查房,参与妇科、产科、普儿科病患转接诊、会诊,形成互补优势。开设中医儿科门诊、中医妇科门诊以及中医适宜技术15种,满足计划生育术后调理、产后体虚调理、小儿脾胃及生长发育调理、儿童近视防控等诊疗需求,其中《雷火灸结合手指点穴治疗人流术后腹痛》课题成功获批2024—2025年度安徽省中医药传承创新科研立项。
成立中医体质辨识中心,积极推动中医药治未病与妇幼保健服务深度融合,制定了14个常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诊疗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等病种,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为妇女儿童提供一站式体质辨识、中医诊疗和中医外治等服务。年服务量突破5.3万人次,在国家三级妇幼机构绩效考核指标门诊中医药诊疗人次占比5.11%,达到满分标准。
三、 拓展延伸服务,提升高质量发展效能
(一)构建母婴保健服务体系。
医院在坚持公益性定位的同时,紧贴群众需求,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母婴保健服务,2023年投入1350万元,在全市率先举办首家公立医院母婴康复(月子)中心,项目于2023年9月22日正式投入使用。医院集中妇产科、新生儿科、产后康复科、医疗美容科以及健康教育等优质医疗保健资源,将医疗、产后康复、阶段性膳食调整、婴幼儿智力与身体机能开发等融为一体,创新推出九大专业服务体系,提供“养—护—食—住—育”一条龙系列服务,建立母婴康复中心会诊转诊“绿色”通道,利用多学科合作的优势,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妇和新生儿健康问题,全方位、立体化为妇儿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自运行以来,该院母婴康复(月子)中心已为300余名产妇提供服务,运行收入600万元。通过“一对一”服务模式,新生儿实现100%纯母乳喂养率,服务满意度高达98%。
(二)构建女性健康管理体系。
为响应女性健康美需求,医院整合医疗美容、产后和盆底中心创建“康美中心”,集盆底康复、产后健康管理、医疗美容、皮肤管理等,将女性健康拓展到妇科、更年期等女性盆底功能康复、慢性疼痛治疗、女性心理保健康复治疗、中药熏蒸特色康复治疗以及医美、形体等,将临床、保健、康复三位融于一体,为女性提供全面、系统、高质的医疗服务,实现对女性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促进。2024年,医院获批“康美中心建设项目培训基地”,跻身全国首批 14 家获授牌机构之列,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医疗保健机构。
(三)构建优质护理全流程。
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医院积极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新型模式,为2023年马鞍山市卫健委创新项目。“互联网+护理服务”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形式,为产妇、新生儿、出院患者、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等提供上门护理服务,运行以来,已陆续更新17个服务项目,顺利完成1000余例,服务量位居全市第一,服务满意度为100%。
四、强化文化赋能,打牢高质量发展思想根基
弘扬以“团结、拼搏、创新、奉献、节俭”为内涵的“爱院如家”妇幼文化,倡导大家爱医院、爱同事、爱病患,积极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年”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努力提高医院管理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温暖度,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扫码关注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