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以“创新”书写妇幼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最新动态
以“创新”书写妇幼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7-022

2024年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全院上下力同心、锐意进取,“创新”书写妇幼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各项工作取得了较满意的成绩,并荣获“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4门诊总诊疗1169025人次,同比增长8.4%;出院40458人次,同比增长11.5%;手术量18488人次,同比增长6.5%;分娩数9173人次,同比增长11.3%,连续三年全市保持孕产妇零死亡。

一、创新思想导航,党建引领促发展

(一)强化政治建设,筑牢理想根基。始终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院党委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品牌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一科一品、一支一特”格局,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党建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并做到“五有一好”,将党建品牌与业务发展融合。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制度,狠抓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发布“红黑榜”,及时整改,为文明医院“立标尺”,出台《常州市妇幼保健院自媒体管理办法》、《中共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委员会信访工作制度》,全年未发生负面重大舆情。

(二)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巡察之果。“四张清单”推进管理,用好典型案例“活教材”,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根据市委巡察提出的问题,念好整改“四字诀”,充分发挥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作用,做实巡察“后半篇文章”。

(三)构建传播矩阵,厚植医院文化。一是创新载体,传播理念。“丁香创意工作室”为载体,以“党建+业务”为核心,制作全新形式的科普、访谈、创意视频等内容,率先推出综艺感科普秀《青青晶晶“姐妹聊”》。进一步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二是深化品牌,公益暖心。积聚公益力量,深化“常州好孕”“常青护航”“丁香宝贝”“康乃馨有约”“天使白”关爱基金等项目的发展,为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三是人文关怀,凝心聚力。发挥工会职能,举办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护航妇幼学子 助力金榜题名”活动,为“家有考生”的职工送上关怀祝福和“考前良方”;暑期开展职工子女爱心暑托班,缓解暑期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切实发挥工会“娘家人”的贴心服务职能;举办“唱响妇幼强音 礼赞美丽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职工歌咏会,后备箱集市公益义卖等,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细节之中。

创新模式赋能,能力提升拓服务

(一)坚持“运营”与“业务”融合。实施“组团式”运营助理模式采用“院领导+科主任+运营助理”的组团模式,打破管理与临床之间的工作壁垒,转变医院运营模式,提高医院的运营管理效能。对绩效管理与评价体系深入优化,通过引入RBRVS绩效管理工具和方法,科学化调整绩效考核方式。

(二)坚持“专科”与“综合”融合。一是全面打造紧密型医疗集团紧扣常有健康“十百千万”工程,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打造紧密型医疗集团,以创建市级急诊三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为目标,推进妇幼+综合业务融合,让城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二是打造医美中心。引进成熟医美人才的同时,加强医美人才的培养,提升医美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依托“妇幼”资源,将医学美容与生活美容完美结合。

(三)坚持“临床”与“保健”融合。一是打造两大康复中心。依托1+7+N妇幼健康联合体,辖市区共建促成女性康复中心和儿童康复中心等落地运行。二是整合优化保健与临床资源。院内通过转介架起临床与保健融合的桥梁2024年全院临床与保健门诊成功转介27301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1.32%患者就诊的连续性更有保障;院外搭建妇幼三级网络体系,与辖区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单位紧密协作,加强区域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区域整体保健水平。

(四)坚持“妇幼”与“中医”融合。成功创建妇孺国医堂品牌,在传统中医开方与针灸推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之路,中西医结合治疗宫腔占位、产后尿潴留的疗效显著。围绕“体重管理年”,开设中医美容减肥门诊,开展针灸美容,穴位埋线等新项目。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病区”,把西医的诊疗技术与中医的特色疗法充分融合贯穿于生育技术的全领域,整合优势,打造品牌。

三、创新医药管理,服务优化强体验

(一)构建生育全程,保障母婴健康。一是实施“好孕行动”2.0版。为备孕二孩及以上家庭免费提供胚胎冷冻等辅助生殖技术服务,让服务升级;为生育二孩及以上孕产妇提供远程胎心监护,孕前、产前、出生后三道防线拦截出生缺陷风险,让安全升级;持续实施早孕及流产关爱服务,让关爱升级。二是实施产科“一贯制”全程管理模式。“以孕妇为中心”,由患者自主选择医生,由该医师或该医师所在的医疗组为孕产妇提供覆盖孕期、分娩和产后的全周期服务。产科专家组下沉社区,同时号源下沉,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优先挂到三级医院专家号。三是实施母婴康育中心建设项目。打造从孕到育一站式母婴专业护理平台,健全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链,增强广大孕产妇对生育服务的获得感,提升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智慧药学,提效护航安全。引入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手段,门诊患者取药平均等候时间由4.6分钟下降至1.9分钟;启用智能麻精药品管理柜,兜牢麻精药品管理底线,确保麻精药品用药安全。

(三)构建“一站式”服务,点亮就医之路。创新构建覆盖导诊咨询预约挂号、挂号缴费、检查检验预约、病历复印、医保咨询、费用结算、退费办理、诊断证明盖章、投诉接待、慢病管理登记、医学证明审核、医疗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的“一站式”客服中心。其中为80岁以上老人门诊就医提供“零等待”陪诊接力服务获央视媒体点赞。

四、创新生态培植,引育人才筑根基

(一)海纳百川,优化结构“引”人才。全职引进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石中华教授担任副院长兼产科学科带头人,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强专家担任心内科主任;柔性引进国家杰青王强教授作为我院特聘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柔性引进南京鼓楼医院孙海翔主任、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朝军教授,对我院生殖中心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指导,并持续与江苏省妇幼、通大附院开展深度接洽,为医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选贤任能,人岗相适“用”人才。秉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创新选拔机制,通过全员竞聘、现场竞演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真正“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同时,在选拔中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于参加援疆、援青()、援陕、援外,援助时间为12个月()以上者以及科室负责人、青年干部、运营助理、科秘书条件予优先,2024年中层干部选拔有6人获破格提拔。

(三)因材施教,多措并举“育”人才。一是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常州医学中心,近3年新增博导4人,硕导20人,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7人。二是组织党务干部参加全国党务干部培训班;中层及以上干部分三批次参加赴深圳举办的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三是依托“丁香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授课,迄今共举办9期论坛,特邀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地市级工作委员会主委韩忠厚、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张志刚等莅临授课,内容涵盖了妇幼保健院文化建设、国自然基金申报、新时代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提升、国际先进的生殖技术与未来展望等诸多方面,从深入浅出的讲解到实际案例的剖析,都提供了全方位的知识盛宴,切实提升干部职工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四)精准匹配,健全制度“管”人才。对委“蓄能领航”人员、院青年干部通过导师带教、谈心谈话、定期考核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出台完善科研教学、岗级晋升等制度,规范人才管理。

(五)内外兼修,真抓实干“炼”人才。在各党支部挑选一批政治过硬、表现优秀的年轻同志,到医院职能科室进行实践锻炼,每半年一个周期,提高年轻干部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将动态管理人才选拔落地生根。

五、创新项目驱动,学科专科齐发力

(一)做强做精专科,满足健康需求我院现已成为常州及周边地区妇、产、新生儿科疑难重症的诊治中心,建有妇科、产科、新生儿科三个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儿童保健、生殖医学、产前诊断学三个省妇幼重点学科;孕前保健为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产科为常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妇产科为市级诊疗中心。20251月常州市首家海扶微创治疗中心正式落地,为患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疾病的女性提供“新选择”,该手术无需切开皮肤,只需体外操作,就能精准消融病灶,同时完整保留子宫,助力生育保障。

(二)搭建赋能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一是校院融合工程:依托南京医科大学平台深化协同创新机制,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建常州市妇幼医学重点实验室。工作站累计引进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3名,5名在站学者入选江苏省卓博计划,人数位列常州市博士后培养单位第一位。科研攻关实现重大突破,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含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二是民生保障工程:作为区域妇幼健康服务网络中枢,我院积极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全面推进妇幼公卫能力提升工程。当前妇幼公卫大楼建设工程已在竣工验收阶段,将系统性完善孕产妇与儿童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全面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级。三是科教融合工程:携手钟楼区政府打造“常有健康”钟楼名片,通过改造钟楼公卫中心2号楼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规划建设六大功能模块——智能化消毒供应中心、技能实训中心(含公共卫生实训基地)、临床医学中心、医学遗传中心及人才公寓(含学生宿舍)。目前工程整体进度已完成60%,建成后将形成“医教研用”协同创新生态链,为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常州市妇幼保健院




   扫码关注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